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主办的“中山大学第三届涉外法治国际研讨会”,于8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学人馆盛大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设置开幕式、主旨发言、四场平行论坛和圆桌论坛,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服务企业走出的涉外法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涉外法治前沿问题等议题。汇聚境内外和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力量,深度交流粤港澳三地法治领域理论与实务前沿问题,共探涉外人才培养、涉外法律服务以及大湾区法治协同发展新路径。法学院院长张雅萍教授、副院长莫然教授、讲师刘思海博士受邀参加此次论坛,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主持,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梅成达、广东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金艳和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鸣起后致辞,为论坛奠定务实基调。主旨发言中,专家学者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前沿问题等议题进行发言,从涉外人才培养的界定等理论构建到具体实现路径,从澳门参与涉外法治建设角色到国际仲裁机遇和挑战,深度探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涉外法治热点问题。

我院院长张雅萍教授于平行论坛专题三“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受邀发言,系统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法治协同路径中的数字赋能与规则创新。张雅萍院长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珠三角9座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门组成的“9+2”世界级城市群,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其金融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活跃、资源要素集聚,在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活力十足,数字金融试点示范效应明显。数字金融正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与融合的关键力量,深入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赋能,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防范金融风险、推动跨境金融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院副院长莫然教授于平行论坛专题四“涉外法治前沿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规则协同的路径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连续两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吸引着各地加快布局低空产业。现阶段,低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从垂直起降场的建设,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核心软件和数据服务系统的研发,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设施生态系统有待进一步构建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核心区域,承担着引领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应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场景拓展和区域协同等多维度加速布局,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我院讲师刘思海博士在平行论坛专题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涉外法律服务”分享我国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趋势及其法律障碍。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包括了基础资产池构建、特殊目的机构(SPV)设立、“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评级等几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交易环节。为了克服某一法域的法律障碍和提高融资效率,企业在开展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时,需将各个环节层层分离,在不同国家、地区范围内选择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市场和法律制度。然而,涉及两个以上的法域,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法律冲突,从而使法律环境的可预见性和交易的安全、稳定性遭遇了挑战,引发更高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最终导致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失败。

张雅萍院长、莫然副院长、刘思海讲师与研讨会主办者中山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瑛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法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通过学术成果输出、高端对话参与,持续探索涉外人才培养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在人才培育、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上深耕,与社会各界携手,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用法治方式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撰稿人:刘思海
202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