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中心 正文

以经典著作涵养法治精神,以思辨交流启智未来法学新人 --法学院举办读书分享会(一)

作者:时间:2025-10-14点击数:

为提升法学院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严肃阅读习惯与综合思辨能力,近期,法学院院长张雅萍教授组织研究生院法律专业新生开展系列读书分享会活动。活动以“研读经典著作,深化法治认知”为主题,四位同学围绕不同法学及人文经典著作展开深度分享,现场思想碰撞激烈,学术氛围浓厚。张雅萍教授在活动总结中寄语新生,强调以严肃阅读夯实专业根基,以理论联系实践涵养法治情怀,为成长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黄骏同学:《洞穴奇案》——在学派交锋中构建法学思辨观

黄骏同学以经典法学著作《洞穴奇案》为切入点,围绕“被困洞穴者杀人求生”的虚构案件,系统梳理了书中十四位法官分别代表自然法派、实证主义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等不同流派的裁判观点。他重点聚焦福斯特法官的“自然法视角”,论证了“极端情境下法律应让位于自然正义”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案件细节分析了法律原则与道德困境的冲突。

在读书感悟中,黄骏同学提到,《洞穴奇案》让他深刻体会到法学思辨的魅力:“每位法官的论证既严谨又充满张力,让我在认同一种观点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其他视角的合理性。这让我意识到,法学不仅是规则的集合,更是一场需要包容多元思想的智力对话。”他同时指出,书中法官对哲学、社会学知识的跨界运用,启发他认识到“合格法律人需具备跨学科视野,才能应对复杂现实案件”。

陈聪同学:《罪与罚》——从文学经典看法律与人性的救赎

陈聪同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名著《罪与罚》为核心,从法律与人性交叉视角展开深度解读。他首先剖析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平凡与不平凡’理论让他自视为‘超越法律的精英’,最终走向暴力,但小说通过他对底层民众的善意(如资助陌生醉汉遗孀、接济患病同学),揭示了人性善恶并存的复杂性。”

通过对比主人公的堕落与女主人公索尼娅的坚守(以卖淫维持家庭却拒绝犯罪),陈聪同学强调:“法律不仅是惩戒工具,更应关注犯罪背后的社会根源与人性救赎。索尼娅的道德力量最终感化主人公自首,这提示我们,法律工作者需兼具理性判断与人文关怀。”

卢粤同学:《法治的细节》——以案例为镜,探程序正义与权利边界

卢粤同学分享了罗翔教授的《法治的细节》,聚焦“法治即限权保权”的核心命题。她结合“张玉环案”阐释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该案中刑讯逼供、证据链断裂导致冤狱27年,印证了‘无程序正义则无实体正义’,也推动了我国司法纠错机制的完善。”同时,她以“长沙代孕事件”为例,分析代孕对女性权益的侵害与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伦理基础,强调“法治需在秩序与自由间寻找平衡,既要约束公权力,也要守护人权底线”。

卢粤同学感悟道:“书中对‘人肉搜索’‘疫情防控’等热点的剖析,让我明白法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实践科学。未来学习中,我将更注重从现实案例中提炼问题,用书本知识回应社会需求。”

徐以恒同学:《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的具象化与司法理念更新

徐以恒同学以《看得见的正义》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程序正义的实践意义。她重点分享了书中对“犯罪嫌疑人阅卷权”的讨论:“律师界与司法界对阅卷权的争议,本质是‘控辩平衡’与‘实体真实’的价值博弈。作者支持阅卷权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程序正义不仅是‘形式’,更是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底线’。”

她结合司法实践中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强化,提出:“程序正义需要‘让当事人看得见’——不仅要公正判决,更要清晰阐释权利救济的逻辑。这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法律理念,避免陈旧观念阻碍法治进步。”

活动尾声,张雅萍教授对四位同学的分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活动展现了新生“扎实的阅读功底与深刻的思辨能力”。她结合分享内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体系化阅读”习惯:“《洞穴奇案》的学派碰撞、《法治的细节》的案例分析,都提示我们需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系统框架,通过严肃阅读夯实法理基础。”二是强化“问题意识”导向:“从《罪与罚》的人性探讨到代孕事件的伦理反思,法律学习需‘从生活中找课题,从书本里找答案’,避免脱离现实的空谈。”三是涵养“跨界融合”视野:“无论是《洞穴奇案》的跨学科论证,还是《罪与罚》的人文关怀,都证明法律人需兼具专业深度与综合素养,才能应对未来复杂的法治挑战。”

张教授表示,学院将持续通过读书分享会、学术沙龙、模拟法庭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平台,助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法治人才。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为新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舞台,更激发了全体同学对“严肃阅读”与“法治实践”的深度思考。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在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在现实案例中锤炼能力,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法律人,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祝田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