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基本情况
陈华丽,广东金融学院-广州新华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23年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法学会房地产法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阳江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广州新华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广州新华学院“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在CSSCI、北大核心、EI发表论文10篇,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项目4项,主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近代审判公开启蒙研究》,副主编教材《简明中国法制史教程》,主持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中国法制史》。
二、科学研究
(一)主要研究领域
数据法学;新兴民事权利;媒体与司法。
论文、著作、专利、获奖
1.代表论文
(1)从司法实践论个人信息权适用规则,《青年记者》(北大核心)2020年1月(下),独撰。
(2)新媒体视野下的地方司法公开,《法治论坛》(CSSCI)2018年第2辑,独撰。
(3)从“邓超被出轨”看自媒体的自由边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独撰。
(4)作者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基于法学类CSSCI来源期刊的实证分析,《科技与出版》(CSSCI,北大核心)2019年第1期,第一作者。
(5)个人信息使用的三个关键点,《青年记者》(北大核心)2018年9月,独撰。
(6)微信订阅号转载行为的法律探讨,《科技与出版》(CSSCI,北大核心)2017年第3期,第一作者。
(7)Legal Regulation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Behavior of Algorithm consu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dit Crisis,《ICAID 2025》(EI索引)2025年4月,第一作者。
(8)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Big Data “Deceive Acquaintance” on Consum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AIBDF 2024》 (EI索引)2024年12月,通讯作者。
2.代表专著
《近代审判公开启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独撰。
3.获奖
(1)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12月。
(2)“三备三探三传承”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优秀教学案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4年12月。
(三)主持的项目
1.数字经济时代算法消费者法律保护研究,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类),2022年。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使用与保护的法律机制研究,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2017年。
三、学生培养
(一)主讲课程
《中国法制史》《宪法学》《物权法》《合同法》
(二)教学论文、教材
1.《简明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二副主编。
2.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earning Engagement Based on Self-Efficacy in the Context of Blended Learning,《ICISE-IE2024》 (EI索引)2024年12月,第一作者。
(三)主持的教育教学项目
1.中国法制史,广东省教育厅线下一流课程,2023年。
2.基于判决书研习式教学在《物权法》课程中的运用,广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年。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在《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应用研究,广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年。
(四)指导学生
以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主办的宪法竞赛一等奖1次,获得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宪法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指导大学生挑战杯广东省三等奖1次。
四、社会服务与实务
广东省法学会房地产法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阳江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五、招生方向
(一)数据法学:数据法学是法学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主要研究数据权属、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合规、算法治理及数据跨境流动等法律问题。旨在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立法、司法与产业合规挑战。
(二)新兴民事权利:新兴民事权利方向聚焦因科技与社会发展催生的新型权利诉求,如虚拟财产权、数字人格权、被遗忘权、基因权利等。旨在从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层面,探索这些新型权利的确认与保护路径,推动法律制度的演进。
六、招生要求
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能够适应跨学科学习模式,具备较强的文献研读、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恪守学术道德,遵守科研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期待在科技创新与法律交叉领域或民事权利保护领域深入发展。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保持关注,对民事权利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具有研究兴趣,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或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的考生尤佳。
只招收广东金融学院-广州新华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七、联系方式
邮箱:seeyouverymuch@126.com